化解产能过剩要抓“七寸”

作者:振辉管业    更新时间:2015/1/8 13:34:19    浏览次数:71

 

     4月14日《中国化工报》1版《石化行业发布2015年过剩预警》一文报道:全行业出现普遍性产能过剩,传统产业和部分新兴产业产能过剩严重;未来两年,部分行业产能过剩总体趋势将进一步加剧。 
最近随着一季度统计数据的陆续公布,关于各行业经济运行的情况分析也多了起来。石化行业可谓几家欢乐几家愁,有的苦尽甘来,比如聚氨 酯、草甘膦;有的则仍在煎熬中,比如氯碱、氟化工。虽然各行业的市场表现不一、喜忧各异,但多数行业尤其是一些基础性化工行业,都无法摆脱一个魔咒——
那就是产能过剩。导致产能过剩的原因不必多说,准入门槛低、盲目扩张、跟风建设等;产能过剩所带来的恶果也无须多言,因为最直接的承担者,正是我们的企业。
对于化解产能过剩,如今政府不可谓不重视,也出台了各种各样的政策,不少省市也部署了淘汰落后和过剩产能的目标任务。但是说起化解产能过剩的手段,目前来看,似乎更多的还是依靠行政命令,依靠自上而下“做减法”,也就是从中央到地方,层层往下压指标、定任务,然后各地再把这些指标分解落实到各企业。
但这样做的实际效果如何呢?还真不好说。笔者在采访淘汰过剩和落后产能落实情况的过程中,就有人反映:在报送的淘汰名单中,有一些是企 业很早以前就已经淘汰了的,之所以列入名单,就是为了凑齐上级下达的淘汰指标。而什么样的产能是落后和过剩的,也有不同的声音。前几天,笔者参加了浙江省 经信委系统组织的一个会议,会上有企业代表认为:按理说,产品、技术跟不上市场要求的才是落后产能,产品太多卖不出去的是过剩产能。可是这样的产能,企业 自己就应该淘汰了,为什么还要生产?这说明市场还有需求,企业还有利润。既然有需求、有利润,这样的产能就不能简单归之为落后和过剩产能。不得不说,这位 代表的话有几分道理。
事实上,关于化解产能过剩的话题,业界已经讨论了多年,专家们也支了不少招,依靠市场手段调节、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其实已成为多数人的共 识。那么,为什么明明可以通过市场调节来实现淘汰落后过剩产能,却还是不得不依靠行政手段来强制执行呢?笔者以为,根源还在于政府管理职能存在错位和缺 位。
说错位,是我们常常过分夸大行政干预的效果,比如给地方制定硬性的淘汰指标;说缺位,则是一些地方政府该管的事情根本没有管起来。
以草甘膦为例。由于受到利益驱使,各地在环保、安全、产业准入把关等方面存在着很大差别。正是这种差别,给了那些落后产能游刃有余的生 存空间:当行情不好时,就休养生息;一旦行情向好,就死灰复燃,重新杀进市场。这样周而复始、生生不息,形成了恶性循环。在这样的环境下,企业越是规范、 自律,就越是深受其害。所以说,如果不能打破地方保护主义,建立起一个公平、有序的竞争环境,把监管落到实处,就算中央政府出台再多政策,也无法真正让落 后和过剩产能退出市场。
笔者以为,要化解产能过剩,淘汰落后产能,政府部门还是应该抓住“七寸”,即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规范市场竞争秩序、建立公平竞争环境上来,努力建立完善一个科学统一的环保、安全标准和行业准入条件,并严格执行,让企业在同一起跑线上公平竞争,让违法者无处容身,让落后者无利可图。只有这样,产能过剩的问题才可能真正解决。